English

事实胜于雄辩

1998-05-29 来源:光明日报 冯之浚 我有话说

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中说:“廿年来辨是非”。中国的事,是有20年定是非的现象。我国改革开放的20年,是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20年。20年来,中国所取得的成就是有目共睹的。

首先,改革开放的20年,国民生产总值(GNP)的增长率平均达10%左右,这一速度比发达国家的增长率高出8个百分点,比发展中国家的增长率高出4个百分点。GNP增长率10%是十分难得的。

其次,我国的经济总量已经达到一定规模。据有关部门统计,我国工业固定资产约有7—8万亿元人民币,农村的类似增产大致是6—7万亿元人民币,总的经济规模达15—16万亿元左右。同时,我国的市场潜力巨大,被国外称为“全球最后的大市场”。巨大的市场潜力得益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自1978年至今,我国人均收入增加4倍多,这在世界上也是罕见的。

再次,市场机制已经成为配置资源的基础,与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主要靠行政手段实现宏观调控的机制不同。由于经济繁荣、社会稳定,社会商品已从卖方市场过渡到买方市场。我国的实践证明,“短缺经济”并不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必然现象,这是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重大贡献。与此同时,我国经济运行中的各种“瓶颈”(如电、交通、通讯、能源等),已得到缓解,这为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

又次,与过去封闭、半封闭的经济不同,我国经济的开放程度已显著提高。进出口总额在国民生产总值中已占40%左右。世界500家跨国公司已有230家来华投资。中国已成为世界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

诚然,在分析巨大成就的同时,也要看到,随着改革的深入,还存在一些深层次的问题。例如:国民经济素质与效益问题、国有企业深化改革问题、农业基础地位有待加强问题、下岗职工再就业问题,以及如何有效防止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影响问题。相信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这些问题将逐步得到解决。

20世纪对于中国人来说是不平凡的世纪。20世纪前半叶中国的历史是在大动荡中发展的历史。从1890年八国联军到1911年的辛亥革命,从1919年的“五四”运动到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从1927年北伐战争到1937年的抗日战争,从1945年的解放战争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人民经历了从封建帝制、半殖民地半封建直到社会主义建成的漫长历程。从1949年开始的20世纪后半叶,中国人民才彻底摆脱受人欺压、剥削的历史。这种历史性的转变,是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密不可分的。20世纪中国经历了三个“二十二年”。从1927年到1949年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反帝反封建、反对日本侵略军、国民党反动派,夺取政权,建立新中国的“二十二年”;从1956年到1978年是经历了社会主义建设成功与教训之后,从以阶段斗争为中心转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二十二年”;从1978年到2000年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富强、民主、文明的二十二年。回顾这段历史是为促使我们更加珍视今天来之不易的大好形势,牢牢把握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稳步推向新世纪的工作大局。

我国在实现跨世纪宏伟蓝图中面临着国际产业结构又一次转移的良好机遇。回顾历史,20世纪60年代以来,国际上先后有过三次产业结构转移。第一次是在60年代到70年代之间,战后科技的发展,推动了西方发达国家的产业结构升级,它们纷纷向外转移资本有机构成低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形成战后第一次全球性的海外投资浪潮。第二次是70年代的石油危机,迫使发达国家向外转移重化工业所产生的新一轮产业结构转移。第三次是80年代以来出现的新技术革命所带来的产业结构转移。亚太新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纷纷抓住这几次机遇,经济得到了高速发展。六、七十年代两次世界性产业结构大调整,本来为我们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同样的机遇,但由于种种原因,我们没能抓住,致使50年代与我们经济水平大致相当的“四小龙”一下拉开了与我们的距离。80年代以来,我国经济所以能持续高速发展,原因之一是改革开放使我们赶上并抓住了第三次世界产业结构转移的机遇。

现在,我们又将面临一次新的契机,而且是更深刻的一次。发达国家将由工业化社会向知识社会转化。在这次转化中,一方面,会转移出许多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较新技术成果和工业设备。另一方面也将使我们面临“知识经济”、信息技术迅猛发展所带来的深刻变革性影响,对此,我们必须有清醒的估计和充分的准备。

我国的改革开放取得了很大成绩。回顾改革开放的历史,过去的改革多为体制外放能,如放权、让利、大包干、承包制,政策优惠起了很大作用。今后的改革重点将是体制内释放能量,即政策优惠向制度创新转化,政策含金量向制度含金量转化,增量改革向盘活存量、扩大增量转化。我们要看到制度创新的潜能,要在制度创新中去挖掘其中的含金量。党的十五大提出,要继续调整和完善所有制结构,进一步探索公有制的实现形式,为搞好制度创新指明了方向。因此,盘活存量,树立开挖制度创新“含金量”的新观念,对今后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是十分必要的。

目前,我国的改革开放已进入攻坚阶段,因此,无论是对国际上产业结构转移所带来的机遇,还是国内深化改革的发展趋势,都需要我们进一步推进思想解放,牢固树立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观念,坚持以生产力标准和“三个有利于”的标准为判断是非得失的根本准则,牢牢把握“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这个邓小平理论的精髓,使我们的事业取得新的伟大成就。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